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向来重视家教。“家家之训”便形成了“家家之风”。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下,世人便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将家风家教中的精华融入每个家庭中,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这种成长环境中,我们体会着长辈的言传身教、谆谆教导,在生活中学到了很多。在我的成长路上,父母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潜移默化的。
古人云:“若要子女走正道,家长身教重言教”,我的父母便是如此。他们出生在上个世纪40年代,没有念过多少书,所以没有多少文化,不善言辞,也给我们讲不出大道理,只是老老实实的做人,扎扎实实的做事,从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勤奋,节俭,质朴的中国式老农民。
“挣工分过日子,越勤奋,越多得”,这是父母一生中说得最响亮的一句话。我父亲年幼时,家里兄弟姐妹多,光景很不好,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那个年代,土地还没分配到户,靠挣工分过日子,父亲小小年纪,虽不懂“起早抹黑,披星戴月”这两个词,但他只明白每一天你只要勤勤恳恳地做事,便可以多拿些粮食回家,就能养家糊口。在生产队劳动时,父亲为了多增加工分,包挖过一亩多土地。因土地硬,难挖,所以大多由壮年男子或耕牛来犁工分就高,父亲天还没亮就去挖,直到天黑才回家。农忙之际,甚至他还干几个成年人的活。为了补贴家用,农闲时,他还帮别人喂牛、挑水、打柴……
据母亲说,家里第一次盖房子时,部分石头、沙子都是父亲利用生产队劳动之余的早晚到我家门口一小溪里挑回来的,他能挑的就挑,挑不了的请人抬。后来,家里又翻修过两次房,第三次时,父亲自己做砖,挑瓦,盖起了自己家唯一的砖瓦房,还将房屋外墙涂了个雪白。生产队人人都称赞:这漂亮的房子都是老贵那双勤奋的手换来的呀!受到父亲的启发,我从学校出来后,我一直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做事,走向社会,如父亲一般,多处打工,到处奔波,2010年3月来到黄石新兴工作后,终于稳定下来,也有了一些些小小的成就。这些年,父亲走了,母亲70几岁了的人还自己劳动,我和姐姐都劝她,放慢脚步,歇一歇。可固执的她依然过着自己自力更生的生活,每隔几天,还要去县城菜市场卖菜,回家后种种菜,养养鸡,喂喂鸭,房门前的那块菜地,也就成了她的梦想和希望…
“浪费无底洞,坐吃要山空”,这是父母从老一辈那里学来的一句谚语。他们也常常教育我们说:“粮食贵,莫浪费。”吃饭方面,剩余的饭菜他一定要留着热热再吃。妈妈从不主张下馆子,卖完菜就回家,用她自己的一句话说:“一碗面,五元钱,若买一把面条回去要吃好多顿呢。”记得有一次带妈妈下馆子,看着其他桌不认识的人剩下许多的大鱼大肉,妈妈的脸顿时阴沉了下来,最后深深叹口气:浪费无底洞,坐吃要山空。从那以后,逢年过节家里宴请客人,她都主张在家煮,不铺张,不浪费,既干净又实惠。穿衣方面,多年来父母穿的衣服基本是我姐姐买的,因一直以来他们形成节俭习惯,认为不破不漏就行,不必有多好,干净就行,有时我们不穿的还拿去穿,说是扔了可惜。用破了的床单、被套,母亲“改造”后继续用。
父母勤俭节约的好习惯不仅影响我们姐妹俩,也让我们的下一代受到启发和教育。我的两个孩子从小学到高中只用过三个书包,衣服都是大的穿了,小的又接着穿,大孩子读高中时,在学校食堂吃饭每次都是打最普通的菜吃,他每月总能节余一些生活费,买些自己喜欢的书籍,每年放假回来还给他爷爷买些好吃的食品什么的,钱不乱花。他的理由是:自己是到学校求学的,不是去比吃穿,再说,那用的可是父母的钱,这个道理连没读过书的爷爷、奶奶都懂。
家风不仅是一些道德教育、礼貌教育、规矩教育,更是对我们的一种规范、一种风气、一种文化,好家风就是一所好学校。 父母的身体力行,无形中影响了下一代。有了家风家规,我们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才能让自己走得更远!铭记家风,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自己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踏出坚定的步伐,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温延如)